2018年2月 / 教協《薪和火的故事》編者話



少時讀書,《論語》學而篇中的一句很觸動我,孔夫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」意思是說,我們不應擔憂別人不了解我,而應當反省自己是否了解別人。

按唐以前的古注解釋,這句的意思是說,凡人總是以為自己很容易便看透別人,總是愛埋怨別人不重視自己,其實不然;後來,宋儒朱熹直接了當認為,若然我們不了解別人,則「是非邪正或不能辨」,是做人的大患。

因此之故,當戰戰兢兢的接下新一年的《薪和火的故事》編寫工作的時候,最先想到的,便是希望多了解師生們的想法,不只想法,而是他們的生活,透過他們的生命去了解今天的教育,反省自己對一些教育新聞的理解。尤其對好老師、好學生的定義,更不能預設立場開始每個採訪。

其次是想到,學校要給下一代怎麼樣的教育?老師們如何自處?天生杞人憂天的我,加上是傳媒出身的關係,因此經常思考這些事情;今天來自校外的社會壓力愈來愈大,其次是政局紛擾,有時候老師未施教,社會已要求初出茅廬的芸芸學子在現世中擇善固執,我如一般的局外人看在眼裡,只有百般無奈。

不過,當接觸過是次十二位好老師、好學生之後,卻讓我了解到現實也並不是太過悲觀,他們都有個共通點,就是不論背景,他們都能夠從自身的經驗,看出別人的重要性,而且很願意為他人犧牲,即使自己的能力再小,也立志幫助別人;又或者默默耕耘,壯大自己,滴水成河;我認為這份精神,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。

雖然與受訪者相處時間短暫,但也讓我體悟到教育的意義。

薪和火,並不單純是老師和學生,而是甘願有所犧牲成就他人的人,便可以成為薪;只要有這種想法,精神自可長存,正如司徒華基金繼承了司徒華「有教無類,扶攜弱小,以生命影響生命」的精神,傳達給每一代教育的持份者一樣。

今次參與編寫工作,最想傳達的訊息是,教育不當孤注一擲,危如累卵,而箇中童謠的世界,還沒有隨社會矛盾而消失。在晦暗不明、各自盤算的世度裏,還是有人在用生命在奮鬥。